呼和浩特市未来产业发展方案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赛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超前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对推动一个地区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准确完整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未来产业发展进程,制定本方案。 一、重大意义 (一)发展未来产业是推动首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创新技术与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呼和浩特聚焦六大产业集群,已初步构建起了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在未来产业发展上布局谋篇,是推动首府提升城市能级、产业能级、发展能级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未来产业是推动首府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的有力抓手。呼和浩特正在举全市之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体系。布局未来产业符合新型工业化的总体发展要求和方向,能够有效带动提升工业经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有利于推动六大产业集群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更好实现集聚集约发展。 (三)发展未来产业是培育首府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载体。未来产业由原创科技引领,具有前沿交叉、颠覆性等特点,将有力激发一个地区新的发展潜能和动力。呼和浩特教育资源、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能够带动我市同步发展绿色经济、数字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突破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促进创新发展、提升产业质效、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聚焦六大产业集群与未来产业发展的深度契合点,大力发展未来信息、未来空间、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能源产业。到2027年,基本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未来产业发展格局。将呼和浩特打造成为全国、全区先进未来产业集聚区。到2027年,全市未来产值达到 亿元,培育形成 个 亿级( )、 ( )个亿级未来产业集群。 三、主要任务 围绕呼和浩特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和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紧盯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承载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以“先进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基本路径,推动各开发区依托优势布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未来产业,不断推动各园区间产业的延伸、裂变、融合,构建未来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打造未来信息产业集聚区 发展基础和重点任务:呼和浩特已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与国内18个主要城市实现直连,在全国8个国家算力枢纽中,算力服务能力位居前列,目前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能力标准机架已达到22万架,服务器120万台,建成和在建的标准机架总规模130万架,IDC项目服务器装机能力达到650万台。下一步要围绕国家大数据基础设施试验区建设和东数西算战略工程,在未来信息领域重点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元宇宙、数字孪生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1.加强人工智能算力建设。进一步做大智能算力规模,提升人工智能算力供给比例,满足人工智能爆发式算力需求。重点推进移动智算中心、电信智算中心、天津提尔智算中心、阿里云智算中心、光环新网等项目建设。到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达到20EFLOPS,占全国100.5EFLOPS,智能算力的20%。强化基础算法模型的落地能力,开展人工智能应用示范,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助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向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方向演进。 2.布局元宇宙产业。依托中国云谷、和林格尔科创中心、内蒙古高性能计算公共服务平台(青城之光)、东方超算云、旷视人工智能超算平台等载体,重点引进和培育核心软件、智能芯片、人机交互、内容生成、传感设备、脑机接口等领域链主企业。建设元宇宙研发平台,推动西安交大刘红忠教授和黄维院士团队及项目、中通服数字孪生、瑞华元宇宙等项目落地,不断深化工业元宇宙、消费元宇宙、教育元宇宙、医疗元宇宙、治理元宇宙等场景深度应用,构建“硬件+软件+专业服务”的VR产业发展模式,高质量打造VR产业基地,培育数字经济新增长点。 3.加快光电子产业发展。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机柜、服务器、电控设备、通信电缆、网络设备等制造项目。加快推进超聚变服务器生产制造、国电南自电控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尽快投产,争取新华三、长城计算机服务器项目落地。积极引进培育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检测和设备制造等芯片产业上下游企业,重点发展芯片的加工、封装、检测等。推动形成集成电路、分立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芯片的制造。 4.发展智能机器人。抓住工业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换人机遇,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专用机器人。推动机器人整机、零部件与系统集成协同发展,促进类人机器人作为新型劳动力的多行业应用场景,实现规模化商业化应用,积极布局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医疗机器人,推动宁波富佳实业光伏板清扫机器人制造工厂项目、浙江工业大学中医机器人项目、清华大学内蒙古中航民富科技机器人研发应用项目加快建设。 (二)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聚区 产业基础和重点任务:2023 年3月自治区政府批准设立呼和浩特航天经济开发区,成为我市发展航天航空产业的主战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是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和试验基地。集团军转民产业化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下一步要围绕未来空间产业重点布局商用航天、低空经济、卫星网络、航空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内蒙古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1. 发展商用航天产业。依托航天六院加快推动固体火箭生产基地、动力试验总部,总装基地项目,围绕运载火箭研发一制造一测试一发射一回收全产业链布局,重点引进星河动力、星际荣耀、千亿空间、中科宇航、万丰航空等商业航天领军企业。加快推进北斗卫星产业化应用,加强与阿拉善东风航天城、乌兰察布等地区联动,在全区形成商业航天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应用运营中心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 发展低空产业。重点推进天地一致性大型科学装置建设项目,面向全国开展航天、航空、交通等多领域高超高速模拟、试验服务,吸引全国相关领军企业、项目、人才落地。利用白塔机场设施齐备优势,开展飞行培训、维修保障、试验测试、航空无人机展览等产业链延伸业务,大力发展低空经济。 3. 发展卫星网络产业。充分利用云存储和大数据资源,布局发展卫星信息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卫星网络产业。以北斗大厦为平台,支持中科星图、中寰卫星、天玑北斗、航天宏图等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北斗卫星芯片、板卡等基础产品,GIS 数据采集器、车辆监控调度等专业终端产品制造项目。重点支持北京国电高科天启物联网中心等产业化项目,。 4. 发展航空装备制造产业。联合北京中科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设立无人机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内蒙古韦加智能科技公司长航时大荷载无人机研发中心、试飞中心及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内蒙古工业大学多用途集群协作无人船制造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飞机制造及配套企业,培育发展通用航空制造及服务产业。充分利用航天新材料、碳纤维等产业和技术优势,推动航空材料生产和螺旋桨、起落装置、航空座椅、发动机叶片、涂料等通用航空分系统和零部件加工产业发展。 (三)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聚区 产业基础和重点任务:呼和浩特以培育了中环、华耀光电、阿特斯全、圣钒科技、中锂新材料等一批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金山高新区正在建设“千亿级”半导体材料和光伏材料综合产业化基地。全市已形成了以硅材料为龙头,涵盖单晶硅、多晶硅、碳化硅、碳纤维、蓝宝石等多元化新材料产业体系。下一步要围绕未来材料产业重点布局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新能源材料,航天航空材料、石墨烯材料产业,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级硅材料示范基地。 1. 发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打造半导体材料国家创新中心,推动电子级单晶硅片大尺寸化、薄片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重点推进合盛硅业800吨/年电子级碳化硅,中环领先碳化硅外延片产业化、推动中科汇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晶体生长工艺及关键制备设备研发、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氮化镓项目,海特华材科技60nm、140nm尺寸的高端碳化硅原料等项目,逐步形成以硅材料为基础的半导体多元化新材料产业集群。 2.发展新一代新能源材料。致力于研发非晶硅、有机光伏、钙钛矿材料和有机材料催生的新型太阳电池材料。鼓励新能源电池企业发展钠离子电池、电池PACK包电池材料,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电池集群化产业基地。 3.发展石墨烯材料。推进石墨烯柔性电子器件制造、光电子探测、射频、电磁屏蔽等关键技术和石墨烯高性能制备、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应用等共性技术的突破。推动石墨烯在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新能源、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现代农业和石油化工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4.发展航天航空材料,加快推动航天科工六院在固体运载及宇航领域的新材料的开发与研究,重点开展F-12高强有机纤维及其制品、飞艇蒙皮材料、复合材料、稀土分离等项目。引进航空轻合金材料、超高纯稀土金属及化合物、高性能特种钢等聚焦国防建设和制造强国建设重大需求的新材料,打造新材料产业新的增长极。 (四)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中区 发展基础和重点任务:生物医药产业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托清经济开发区和和林格尔县为核心,已形成了3个产业集聚区,以生物疫苗、生物发酵与制药、中(蒙)医药等细分领域为产业布局方向,口蹄疫疫苗生产占全国80%市场份额,金霉素、土霉素、阿维菌素等产品占全国主导位置,辅酶Q10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达70%。下一步要围绕未来健康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高端化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疫苗研制基地、生物发酵与制药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特色鲜明的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发展基地。 1. 推进生物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药品类原料、微生态制剂、酶制剂等中游产品的突出优势,依托大唐药业健康产业园、凯蒙药业GMP扩产改造等项目,支持多剂型和新制剂的研发生产。推进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三甲医院和高校的国家级生命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研究,加快博晖血液制品、华域干细胞、科拓益生菌等项目实施,围绕原料药及中间体、微生物疗法、智能活体药物、医学诊断试剂及酶等生物药开展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落地。 2. 推动生物疫苗高端化发展。在巩固动物疫苗优势地位的基础上,依托兽用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资源,加快合成生物学技术工业应用,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强化人用疫苗、宠物疫苗及其他配套环节,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疫苗研制基地和全球领先的动物疫苗研发基地,推动基因工程多联疫苗等创新产品落地。 3.推进生命科学产学研融合。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转化一批产学研项目。重点推动欧洲院士于君教授的消化疾病研究及转化、清华大学马原博士微流控肿瘤细胞检测筛查、内蒙医院赵贵君博士内镜消化疾病用球囊体材料研发、蒙贝儿羊胎素生物工程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李孟华教授农业动物种质创新研究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益生菌精准筛选技术及可视化预测平台等一批与未来健康产业密切相关的生命科学项目。 (五)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聚区 发展基础和主要任务:呼和浩特具备一定的氢能产业基础,工业副产氢领域,久泰10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旭阳中燃360万吨焦化及制氢综合利用项目,可年产工业副产氢30万吨。氢能制备领域,正在推进建设的久泰液氢项目,设计年产液氢1万吨。下一步要聚焦氢能研发,重点布局风、光、氢、储产业,氢能装备制造领域,正在推进中晶氢能源气瓶产业化项目、航天科工六院氢气运输项目。下一步要在未来能源方面重点推动发展氢能产业,打造全区氢能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形成集制备、存储、运输、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 1. 推进氢能制备,依托武川风光资源及托-清化工园区煤化工产业,分别建设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绿氢示范区、托清工业园工业副产氢制备示范区,合理布局发展风光新能源制氢、焦炉煤气制氢、煤制合成气制氢等产业项目,培育形成呼和浩特市氢能供给高地。建设乌海-呼和浩特中高压氢气长输管道,带动氢能利用降本增效。 2.发展氢能装备。培育发展氢能装备制造业,以航天经济开发区氢能装备产业园建设为依托,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布局绿氢制取、储运、应用等氢能技术装备和储能技术装备,重点发展电解槽、压缩机、加氢机、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氢能装备,形成覆盖制氢装备、氢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储氢加氢装备等完整产业链。 3.建设氢能应用基地。在武川县、清水河县、和林县新能源电源集中区布局多式储能调峰电站。推进智能化微电网建设。依托新落地项目新增用电负荷,在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探索建设智能微电网、增量配电网,配套建设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综合电站,打造智能化调节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区域新型电力系统。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政府领导挂帅的未来产业培育工作领导小组,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林新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金山高新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以及旗县区政府参加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研究未来产业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安排,指导、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未来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组建未来产业专家委员会。 (二)构建高端高效的产业体系。立足全球趋势、国家战略和呼和浩特市信息经济基础优势,瞄准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提升核心基础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和系统集成水平。在重点产业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招引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知名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和关键技术突破创新专项。瞄准国内外未来产业重大平台、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招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未来产业重大项目。 (三)加大人才引培。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对未来产业领域“高、精、尖”特别是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发挥和利用好“人才十条”等政策效应,按照未来产业人才特点,进一步优化扶持方式、加大扶持力度、提升引才精准度。鼓励和引导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强与全国顶尖未来产业领域研究机构的合作互动,对未来产业领域顶尖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和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 (四)强化要素支持。根据未来产业各领域不同的发展特点及发展阶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分类、分步制定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形成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大力扶持未来产业初创型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未来产业企业。“理技融合、研用结合”,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探索产学研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加快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未来产业发展全要素优势资源整合配置。 |